“Gap day”这一说法最初由小红书上的一位博主提出,她在自己的学习分享笔记中将某一天从17:10开始休息的时光称为“Gap day”。此后,这一略带自嘲意味的概念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还衍生出了“Gap night”、“Gap hour”等相似用法。
“Gap day”的用法其实源自“Gap year”的概念,它原本指的是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不立即升学或工作,而是利用间隔年的时间去寻求新的体验,以期摆脱过去习以为常的学习或工作状态。如今,“Gap day”这一说法的兴起,反映了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对休息时光的渴望。
对于“Gap”的讨论在网络上屡见不鲜,许多网友感叹,中国人似乎没有真正的间隔年,往往只能投身于考研二战、考公等紧张的奋斗道路中。人们内心渴望着闲暇时刻,却又因各种原因不敢轻易停下脚步。
从社会层面解读,“Gap day”的出现并不意外。在“躺平”文化盛行的当下,尽管有人选择身体放松,但内心却往往难以真正平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就指出,很多时候,“身躺”只是表象,内心实则充满了不满与愤懑。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那种毫无心理负担的“躺平”可能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幻觉。因此,“Gap day”这一概念的流行,其实是人们在不确定生活中对于休息与放松的一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