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谷效应是什么意思?

2024年 7月 13日17:05:40恐怖谷效应是什么意思?已关闭评论 3

“恐怖谷效应”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理论,它深入探讨了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复杂情感反应。这一理论最初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在1970年提出,而“恐怖谷”一词则源自Ernst Jentsch于1906年发表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其后被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论文《恐怖谷》中进一步阐述,从而成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理论。

恐怖谷效应是什么意思?

森政弘的假设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机器人与人类在外表和动作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时,人类会对机器人产生正面的情感。然而,当这种相似性达到一个特定的阈值时,人类的情感反应会突然发生戏剧性的转变,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即使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会变得异常显眼,使得整个机器人给人一种僵硬和恐怖的感觉,仿佛面对的是一具行尸走肉。但有趣的是,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度继续提升,达到与普通人之间的相似度时,人类对他们的情感反应会再次回归正面,产生出人类与人类之间的移情作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恐怖谷效应”呢?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学界存在多种观点,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主要原因。

第一种原因认为,“恐怖谷效应”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理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可能与交配和疾病预防两个方面紧密相连。在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发展出了对优秀配偶的辨识能力和对劣质配偶的规避能力。而“像人又非人”的存在,在外表上可能标志着低存活率和低生育率,从而引发了我们的厌恶感。同样地,这样的外表也可能预示着恶疾、病菌和死亡,使我们产生自然的规避行为。这与我们对重病病人和尸体产生的本能反感是出于同样的生存机制。

第二种原因则侧重于我们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在 * 真形态下,真假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不安。当仿真度很低时,人们并不害怕,因为清楚那是假的。然而,当仿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有时会对真假产生混淆,把真人当假人,把假人当真人,这种混淆会引发人的不安。此外,与人类如此相似却非人类的存在,会给人一种潜在的威胁感。当我们预期仿真机器人应该像机器人一样行动,但实际上它们却像人类一样做着各种表情时,我们就会感到矛盾、混乱。认知上无法立即解决这种矛盾,进而催生了不安、甚至是恐怖等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