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坠落事故演练实施方案

2024年 2月 22日15:44:26高处坠落事故演练实施方案已关闭评论 0

一、应急演练目的

1、评估我公司的应急准备状态,发现并及时修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行动检查表中的缺陷和不足;

2、评估企业重大事故应急能力,识别资源需求,澄清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应急职责,改善其协调问题;

3、检验应急响应人员对应急预案、执行程序的了解程度和实际操作技能,评估应急培训效果、分析培训需求;同时,作为一种培训手段,通过调整演练难度,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4、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二、演练适用范围、总体思想和原则

本方案针对动用该企业内部应急力量进行全面演练进行情景设计,按照《安全生产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演练策划,遵守“保护生命、安全第一、预防在先”的方针和“救护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扩大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原则。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科学计划、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周密组织、统一指挥、分步实施、讲究实效,保证演练参与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

  三、演练组成员组成

应急救援指挥部

总指挥:xx

现场指挥:xx

安全员:xx

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xx

成员:xx

值班人员:xx

高处坠落受伤人员:xx

现场记录人员:xx

救援设备:氧气袋二个,担架两副,医药箱二个(跌达损伤药品、包扎纱布)。

  四、演习时间、地点安排:

20xx年3月10日下午

地点:xxx

  五、救援演习程序

1、值班人员xx发现事故,迅速报告抢险组组长王晓民。

2、组长xx下达命令,集结救援人员,赶赴事故现场。

3、到达事故现场后,组长向现场指挥长吴俊杰报告。

4、听侯指挥长的指挥,得到救援指令后,迅速果断组织救援人员展开施救。

  六、演练方案

1、值班人员xx,突然发现从楼上坠落一人,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由安全员蔡一君打事故抢救,电话“120”,并立即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和附近医院打电话抢救。

2、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紧急救援预案,组织抢险救援小组,奔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伤者。

3、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伤害一般有如下情形:

(1)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去除伤员身上的用具和口袋中的硬物。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在搬运和转送过程中,颈部和躯干不能前屈或扭转,而应使脊柱伸直,绝对禁止一个抬肩一个抬腿的搬法,以免发生或加重截瘫,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人,发生喉阻塞。

(2)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3)颌面部伤员首先应保持呼吸道畅通,摘除义齿,清除移位的组织碎片、血凝块、口腔分泌物等,同时松解伤员的颈、胸部钮扣。若舌已后坠或口腔内异物无法清除时,可用12号粗针穿刺环甲膜,维持呼吸,尽可能早作气管切开。

(4)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5)发现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动伤者。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刺伤肌肉、神经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片等。复合伤要求平仰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解开衣领扣。

(6)如果周围血管受伤,压迫伤部以上动脉至骨骼。直接在伤口上放置厚敷料,绷带加压包扎以不出血和不影响肢体血循环为宜。

4、同时值班人员李雅雯负责在大门口迎接来救护的车辆,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件。等到救护车到达现场,由王景全、林穆通、陈义峰把伤者抬上车送往医院抢救。

  七、事故后期处理

由小组负责对事故后期处理:

1、 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

2、 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

3、 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4、 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5、向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

6、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八、事故救援演练结束

全体演练人员集中施工现场,总指挥对这次高坠演习进行总结,宣布演练结束。

  八、考评

1、通过本次高坠预案的演练工作,提高工人掌握发生高空坠落事故状态下安全处置能力及重点对策。

2、使岗位工人掌握如何报警,如何抢救伤者。

3、使岗位工人对安全生产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