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精选9篇)

2024年 5月 4日11:02:35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精选9篇)已关闭评论 0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1篇

高一化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考点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考点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八个字“不增、不减、易分、复原”。

◎考点三:离子的检验

一般来讲,阳离子的检验需选择合适的阴离子,阴离子的检验需选择合适的阳离子,并要求具有特别的明显现象。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检验试剂及其添加顺序,以避免干扰离子的干扰。

◎考点四: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考点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律,如500mL的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2)配制步骤,所用仪器及注意事项

具体要做到:移量要精确,溶解要安全,冷却要充分,洗涤要洁净,定容要准确,混合要均匀。

(3)误差分析

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考点一:熟记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分类

【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考点二:胶体知识总结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常见胶体

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4.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胶体的提纯:渗析(用半透膜);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滤纸)

5.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6.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⑦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⑧纳米技术与胶体

◎考点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注意要点】

(1)电解质不一定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2)非电解质不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离子,否则不属于电解质,如CO2、NH3、Cl2等物质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并不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电解质。

【归纳总结】

强化记忆盐、碱溶解性

钾、钠、铵盐、硝酸盐都易溶;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微溶物有四种;强碱都易溶,Ca(OH)2是微溶。

【说明】

(1)四种微溶物是指Ag2SO4、CaSO4、MgCO3、Ca(OH)2。

(2)AgCl、AgBr、AgI、BaSO4及微溶的CaSO4、Ag2SO4都难溶于稀强酸。

15个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学会提出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问题。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所以,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容器的口总是向上的,而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中的试管管口却是要略微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只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全部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吗?哪些物质是有原子组成的?哪些物质是有离子组成的?金属中含有自由电子,那么金属是有那些微粒组成的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上面介绍五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会加工

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1)类比法;2)比较法;3)质疑等。

第一、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识所作出的一种推断。它既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与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时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逐渐增多,所以化学性质还存在着递变性和特殊性,重点掌握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和哪些性质是递增,哪些性质是递增,其余的性质就是相似性了。从而顺利实现对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和对照比较等。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属于对立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这些概念内部间的对立面来比较,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记住一个就掌握另一个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对易混淆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要抓住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有那些。从而掌握这两个概念。

第三、学会质疑

质疑就是追问为什么,或者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逆向思维等活动来实现。它具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常见的途径能和方法有:

1)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提出问题;

2)观察事物的异常点,发现问题;

3)对不同事物做对比,发现问题;

4)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5)联系实际,大胆质疑;

6)探求因果,弄清关系;

7)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等。

三:学会阅读

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

第一、学会速读

速读主要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通过速读,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粗步了解,并明确所需感知事物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为精读提供“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精读。

第二、学会精读

精读在于研究速读过程中所感知的化学事实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化对本节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所有的重点知识如化学概念、原理等的阅读,都必须做到精读。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字、词、句甚至段等都要精研细读,反复推敲,从而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微粒”是概念的外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概念的内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子保持的是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时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所有能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等,明确这些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很重要。

第三、读思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只“读”不“思”,仅能获得化学事实的表象知识,而对于深深隐含在表象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从而影响对化学事实的全面深刻的感知。因此,要边读边思,注意对表象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表象的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深化,确保深入全面的掌握。例如,在阅读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内容时,课本在列出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后,提出“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这里为什么指“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氧”是否就是氧气?如果不是,那么“氧”指的是那些物质等?如果能够这样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

此外,阅读的同时要兼顾动笔,作好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内容如教材的逻辑结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和疑点内容以及学习体会(如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哪些创新的记忆方法等),以利于下阶段的学习。

四、特别技巧

1、你必须记一些知识。化学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记忆力在化学上的作用最明显。不去记,注定效果差!

2、找一个小本本,专一记录自己不会的,以备考试前强化记忆。考前复习,当然要复习自己易错的知识点和没有弄清楚的方法,

3、把平时做过的题,分类做记号,以备考试前有选择地再看一眼,要重视前车之鉴,防止“一错再错”。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2篇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2.弄清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层次表现出来的。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阅读说明文,要懂得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如《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构造。

(2)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整体到局部,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②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如《向沙漠进军》中说明如何利用沙漠时,就先介绍沙漠日光照射告别强烈和日照

时间特别长的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来说明其用途的。

④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⑤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⑥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来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3.掌握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主要掌握如下六种:

(1)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2)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3)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4)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具说服力的依据。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数字。

(5)作比较。是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特别注意表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准确运用以及下定义的恰当性。如《向沙漠进军》 中说,经过治理,已有一部分沙丘长了草皮和灌木,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过 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而是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不能“任意”。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二、阅读理解:点面结合,触类旁通

文言文阅读

1、抓住重点篇目,逐句翻译,关注一些整句,特别是问句、感叹句这一类句子。

2、识记书下注释词语。

3、注意重要实词翻译,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4、归纳古汉语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3篇

说明文阅读知识盘点大全

一、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二、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1、题目2、开头3、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三、说明方法分类、作用及标志

1、分类和作用:

举例子:举了××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该说明对象的××特点,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把××与××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说明对象的××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引用:引用××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作诠释:具体充分地解释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概念),通俗易懂。

摹状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达方式是描写)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譬如,举例要具体。

⑷作比较:而、比,和相比,相较而言,较之于。

四、、顺序

⑴空间顺序:多用于写建筑物的结构或某一景观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演变过程。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多用于说明事物原理或使用方法。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e、由形态、分类到性质、用途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f、

五、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严密、平实、简明 (科学小品:生动、有趣)。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4篇

说明文阅读考点知识

考点一: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是三大实用文体之一。它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是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结构上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考点二: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 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规律等的说明文。如《向沙漠进军》阐释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具 有具体性、科学性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兼 用描述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考点三:说明文阅读的步骤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2.弄清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层次表现出来的。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阅读说明文,要懂得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如《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构造。

(2)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整体到局部,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②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如《向沙漠进军》中说明如何利用沙漠时,就先介绍沙漠日光照射告别强烈和日照

时间特别长的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来说明其用途的。

④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⑤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⑥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来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3.掌握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主要掌握如下六种:

(1)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2)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3)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4)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具说服力的依据。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数字。

(5)作比较。是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同其他文体的文章相比,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即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特别注意表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准确运用以及下定义的恰当性。如《向沙漠进军》 中说,经过治理,已有一部分沙丘长了草皮和灌木,对于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这里,过 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而是不能过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不能任意。

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5篇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

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 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3、说明方法:引用 ——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列数字 ——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 ——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举例子 —— 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分类别 —— 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 —— 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作比较 —— 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摹状貌 —— 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 ——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作诠释 ——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作诠释比下定义自由灵活,例如,《向沙漠进军》中对沙漠的说明: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补:“下定义”与“作诠释”形式上基本相似,一般都有“是”、“叫作??”或“:”等字眼表示解释说明。判断的依据是把前后词语调换位置看是否唯一指向,正确就是下定义,不正确就是作诠释。如上例变为“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是沙漠”,则沙漠并非唯一指向)

二、说明文基础知识

1、说明方法:如上列举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游览顺序等)、逻辑顺序(总分总、并列、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主要到次要等)(注:答题只需写三大类之一,无须分小类)

3、说明的特征:指说明对象所具有的特点,也是文章的主干部分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比较:说明文的特征是准确性、知识性、科学性)

4、说明的语言:第一要求准确、客观(分析模糊性词语如“大概”、“比较”、“左右”等一定要往准确性方向思考,同时也要对句子本身作出具体分析,切忌只写空话)第二不排除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存在,分析此类语言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①语言本身所反映的客观情况;②文采、情感色彩、渲染的气氛等

5、字、词、句的理解按记叙文的读法,但不妨多往客观性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方向思考。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6篇

《桃花源记》知识考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竟然

(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 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4)得其船:自己的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渔人

3.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

(2)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 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 都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颜色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的.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

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7篇

高一化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考点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考点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

(4)溶质质量分数(W)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

◎考点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

(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100 mL、250 mL、500 mL、1000 mL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律,如500mL的容量瓶。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2)配制步骤,所用仪器及注意事项

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4)酸性氧化物都是对应酸的酸酐,但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

◎考点二:胶体知识总结

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1~100 nm)。

2.常见胶体

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OH)3胶体的制备方法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4.胶体的提纯:渗析法

胶体的提纯:渗析(用半透膜);胶体与浊液的分离:过滤(滤纸)

5.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最简便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

6.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盐卤点豆腐

②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明矾、Fe2(SO4)3溶液净水

④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

⑥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⑦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⑧纳米技术与胶体

◎考点三: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注意要点】

(1)电解质不一定导电,不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非电解质。

(2)非电解质不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离子,否则不属于电解质,如CO2、NH3、Cl2等物质的水溶液虽能导电,但它们并不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电解质。

【归纳总结】

强化记忆盐、碱溶解性

钾、钠、铵盐、硝酸盐都易溶;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微溶物有四种;强碱都易溶,Ca(OH)2是微溶。

【说明】

(1)四种微溶物是指Ag2SO4、CaSO4、MgCO3、Ca(OH)2。

(2)AgCl、AgBr、AgI、BaSO4及微溶的CaSO4、Ag2SO4都难溶于稀强酸。

15个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学会提出问题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问题。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所以,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容器的口总是向上的,而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发生装置中的试管管口却是要略微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只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全部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吗?哪些物质是有原子组成的?哪些物质是有离子组成的?金属中含有自由电子,那么金属是有那些微粒组成的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上面介绍五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会加工

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1)类比法;2)比较法;3)质疑等。

第一、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识所作出的一种推断。它既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与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同时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逐渐增多,所以化学性质还存在着递变性和特殊性,重点掌握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和哪些性质是递增,哪些性质是递增,其余的性质就是相似性了。从而顺利实现对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和掌握。

第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和对照比较等。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属于对立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这些概念内部间的对立面来比较,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记住一个就掌握另一个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对易混淆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概念,要抓住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有那些。从而掌握这两个概念。

第三、学会质疑

质疑就是追问为什么,或者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逆向思维等活动来实现。它具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常见的途径能和方法有:

1)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提出问题;

2)观察事物的异常点,发现问题;

3)对不同事物做对比,发现问题;

4)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5)联系实际,大胆质疑;

6)探求因果,弄清关系;

7)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等。

三:学会阅读

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

第一、学会速读

速读主要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通过速读,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粗步了解,并明确所需感知事物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为精读提供“物质基础”。重点在于精读。

第二、学会精读

精读在于研究速读过程中所感知的化学事实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化对本节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所有的重点知识如化学概念、原理等的阅读,都必须做到精读。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字、词、句甚至段等都要精研细读,反复推敲,从而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微粒”是概念的外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概念的内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子保持的是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时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所有能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等,明确这些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很重要。

第三、读思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只“读”不“思”,仅能获得化学事实的表象知识,而对于深深隐含在表象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从而影响对化学事实的全面深刻的感知。因此,要边读边思,注意对表象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表象的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深化,确保深入全面的掌握。例如,在阅读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内容时,课本在列出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后,提出“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这里为什么指“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氧”是否就是氧气?如果不是,那么“氧”指的是那些物质等?如果能够这样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

此外,阅读的同时要兼顾动笔,作好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内容如教材的逻辑结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和疑点内容以及学习体会(如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哪些创新的记忆方法等),以利于下阶段的学习。

四、特别技巧

1、你必须记一些知识。化学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记忆力在化学上的作用最明显。不去记,注定效果差!

2、找一个小本本,专一记录自己不会的,以备考试前强化记忆。考前复习,当然要复习自己易错的知识点和没有弄清楚的方法,

3、把平时做过的题,分类做记号,以备考试前有选择地再看一眼,要重视前车之鉴,防止“一错再错”。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8篇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 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规律等的说明文。如《向沙漠进军》阐释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征服沙漠的方法。

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具 有具体性、科学性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兼 用描述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 第9篇

说明文阅读的考点解释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试题中的重要内容。从近年来的各地试卷看,说明文语言主要有以下考点: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阐释,对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能作赏析。

【典例呈现】

一、(浙江湖州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近日,第三十五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遥感专家参加了会议,这也是该会议发起50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说明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遥感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指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辐射或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电磁波,从而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科学技术。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

今年4月22日,_总理主持召开了部署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在身后挂着一幅芦山县震后航空影像图。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提供的。遥感作业时间是4月20日11点,距离地震发生刚刚过去3个小时。那么科研人员怎么利用遥感技术评估判断地震灾情呢?

遥感地球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说:“遥感航拍得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请楚地辨识建筑物、道路、河流、车辆等地面信息。科研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与震前的遥感观测数据比对,就能够判断建筑物和道路的受损情况,道路上堆积的滑坡物大小、滑坡的土方量等等,发现潜在的山体垮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并确定财产损失的基本情况,确定救援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总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灾情,具有定位准,速度快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灾情数据,服务抗震救灾。

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数次极端强雾霾事件,主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等是导致强雾霾事件的主要原因。遥感地球所_富研究员基于遥感卫星观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除了人为排放引起的本地污染浓度上升这一内在原因外,水汽、浮尘是造成雾霾来袭、能见度急剧下降的重要外部原因。

目前,对雾霾主要靠地面监测,但地面监测站只能监测地上几米高范围内的数值。而灰霾随高度变化,分布不一样。利用激光遥感手段能获得霾的垂直分布情况,反映整个区域霾的二维甚至三维情况。如果不科学地认识极端强雾霾的发生机理,就容易判断错误,认为都是由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在治理上进入误区。要得出科学判断,仅凭地面一种观测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卫星遥感观测手段来补充,更全面客观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

另外,遥感技术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应用遥感技术,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_;希腊考古学家用红外像片在科林斯湾发现了公元前373年毁于地震的古城“Hekike”;遥感地球所郭华东课题组利用雷达遥感技术发现了阿拉善高原干沙覆盖下的古河湖串联系统和明、隋古长城……遥感技术也十分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它的优势在于能获得物体的三维图像。若能及早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扫描,将来就可按照计算机模型对其进行复原。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破坏发生的原因,如温度、风力、湿度等,从而指导文物部门进行更加精细的修复。

总之,近些年,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在地震监测和评估,雾霾状况观测,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等方面广泛应用。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为什么说遥感技术是“千里眼”?)

2.这幅影像图对抗震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黑体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二、(江西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扇 子

□黎 戈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明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篾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寻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A】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时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拉呱家常。春日迟迟,昏昏欲睡。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点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和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的物什,尽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套――一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萤,动作的'幅度太大,就失了娇羞劲儿。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墨,题诗作画。

扇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

言情小说中,扇子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抒情,《桃花扇》就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串情节起落的;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儒化的博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江南七怪里那个执扇的妙手书生,还在扇子里面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那把。

西方艺术作品里也常看见扇子的身影。【B】电影里的名媛贵妇手捏一把小折扇,一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歌剧中的淑女用一种很有趣的面具扇,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选自《私语书》,有删改)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

【考点解析】

例二题目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赏析能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通读全文,可发现本文的语言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言辞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解题时,可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技巧总结】

答题方式:A型:用了“××”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或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型:不能,删掉“××”词,句子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